▲站上台拿起麥克風後,小朋友毫無懼色的指著故事箱內的圖畫講起故事:「大家好,我今天要講作家蔡秋桐的故事……」。(圖/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提供,下同)
人口外移,是台灣所有偏鄉共同的問題,由於人口數量越來越少,讓這些偏鄉面臨著資源不足,也讓偏鄉的孩子們不僅在教育等資源上不比城市地區的孩童,更有人連吃上一頓飽飯是奢求,所幸有一群人發現到這樣的問題,並願意默默的為家鄉努力,雲林縣的元長鄉就因為擁有這樣的一群人,開始有了改變。
稻米換的讀冊館 五塊重生的起點
位於雲林縣元長鄉的五塊社區,跟其他的偏鄉一樣面臨著人口外移造成的問題,這個以花生為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因為地處偏遠,生活便利性不佳,讓不少青壯年的人口逐漸外移,從社區內唯一的國小─信義國小,六個年級合計僅有30名的學生的情況,就能知道這裡的人口外移到底有多嚴重。
儘管如此,留在此地的居民們依舊努力的想要讓環境更好。「之前的理事長吳永修先生搬回這裡住時感嘆"以前我們家鄉的孩子外出打拼時,是不會輸人的,但是怎麼現在好像不行了?"」現任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瑪莉說,「所以後來理事長吳永修先生搬回這裡住的時候,想說不行,一定要幫社區裡的小朋友做點什麼事。」而這個"什麼事"的具體步驟,就是成立「圖書館」。
後來這個要幫助小朋友的消息在鄉村傳開,被當地人稱作「阿明伯」的蔡振明老先生便拿出他用一萬斤稻穀換得的金錢共襄盛舉,信義國小內的一棟兩層樓高的廢棄教室轉眼就變成書香培育地「讀冊館」。
▲基地的小朋友帶著我們前往讀冊館,他說只要功課寫完了,基地老師就帶他們來這裡讀書,當我們問他最喜歡哪一套書時,只見小男孩搔了搔頭說:「自己比較喜歡來這裡玩桌遊。」原來這裡也被當成小朋友的育樂空間。
彩繪與導覽 重新認識故鄉
從讀冊館走回基地的路上,可以看到許多大片牆面上都有漂亮的彩繪。「這些牆上的塗鴉,他們都有參與創作。」一直陪同在我們身旁的社區志工佳琪姊對我們說。順著佳琪姊的手指的方向望去,五彩繽紛的作畫在農田與平房間,成了最美的點綴。從畫作裡不難發現,孩子的畫都在反映他們最真實的感受:
▲阿公阿嬤剝下來的花生殼,成了孩子創作的最好素材。
▲小朋友把平常照顧他們的志工媽媽畫在牆上,小朋友說因為這個基地,他才能吃到好多美味的食物,希望以後長大可以當一名廚師。
▲有個孩子每年過節都要跟著媽媽回越南,他的印象裡,看到101就是準備要和台灣說掰掰的時候。
講出家鄉的歷史 自己的家鄉自己介紹
為了讓孩子們對於自己成長的環境有更多認識,協會也讓孩子們進行社區景點導覽的訓練,在有外地人來到此地時,他們都能夠清楚的介紹包含讀冊館以及已故的民初作家蔡秋桐的故居等社區內的景點,社區的志工也帶著孩子們閱讀蔡秋桐的作品,並指導他們畫下故事中的重點,製作成故事箱,並讓他們上台用故事箱講出蔡秋桐的作品。
▲「這個是社區內唯一的碾米廠,有……有五十年的歷史了……」面對一群大人盯著,小朋友說著說著就因緊張而忘詞,但只要大人對他們點點頭,通常孩子都可以順利講下去。
漫步在社區中的景點,孩子們認真地向我們介紹著這裡的歷史,或許內容並不完整,偶爾還需要老師在旁邊提點一些重點,但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自己的家鄉,確實有著一定程度的認識。「原本他們都不太敢開口的,但是在訓練過後,可以看到他們越來越有自信,上台講話也都不會緊張了」看著替我們導覽的孩子,瑪莉姊開心的說。
▲這群孩子平時活潑好動,但在認識社區時他們卻都能安安靜靜地聽著老師說故事。
先愛自己的家 才會愛自己的家鄉
「我希望孩子們可以認識並且認同自己的家鄉,就算未來他到外地發展了,偶爾回到故鄉的時候還是可以記得以前他在這個地方的回憶」對故鄉的發展很有想法的瑪莉姊,在對我們講述著她的目標時,眼中散發著光芒,「我們要讓孩子們先愛自己的家,他們才會愛自己的家鄉」為了達成她心中的願景,對於孩子們來到社區的課程,瑪莉姊挖空了心思,終於,讓她想到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大人常常忙到不在家,小朋友餓著肚子也不是辦法,所以才想讓孩子們學著自己做點簡單的食物。」談起為何讓小朋友學習烹飪課程,瑪莉姊解釋,由於當地居民皆以務農維生,早出晚歸是常見的事,孩子們在早上起床及放學回家後,常常會遇到大人不在家的情況,這裡安排了烹飪課,教導孩子們自己做些簡單的料理。
「不只可以自己填飽肚子,也能幫大人準備菜餚。」在瑪莉姊的想法中烹飪課程除了讓孩子們能夠在大人們不在家時填飽自己肚子,也能夠替辛苦工作的長輩們準備一頓簡單的晚餐,讓他們能夠有「我也幫得上忙」的感覺,進而提升孩子們與家庭的緊密程度。
▲透過烹飪的課程,讓小朋友就算遇到大人不在家,也能輕鬆填飽自己的肚子。
改變被看見 遊子返鄉團圓
五塊社區的改變,慢慢地吸引了目光,也開始有人願意回到故鄉來。「先是我自己的兒子,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回來務農,從我們家開始改成比較精緻的農業,慢慢在推展到全社區,另外還有其他四、五個年輕人,也都決定回來跟他們的爸爸媽媽一起種番茄」瑪莉姊驕傲的告訴我們社區近年來的變化。
除了返鄉的青年外,最近甚至還有對夫妻決定帶著孩子搬來五塊社區居住。「太太是我們這裡的人,結婚之後,嫁到台北去,他們放假都會回來,看到社區越來越進步,就決定搬回來這裡,生活步調也比較悠閒嘛。」跟我們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瑪莉姊一邊還在幫這對夫妻處理著房屋裝修的事情。
原先在台北經營補習班的夫妻,在回到太太的故鄉時,發現社區越來越好,再加上也希望讓孩子在更開闊的空間中成長,太太就動了搬回故鄉的念頭,起初先生自然是意願不高,但在太太多次的勸說下,同時也真的感受到整個社區的進步,終於改變了心意,決定舉家搬到五塊社區來。
「基地的成立,不只能幫助小朋友,我也希望讓整個社區凝聚起來。」瑪莉姊說,「小朋友們聚集在這裡,家長們就會過來關心,過來看一看,漸漸地大家就會有更多的交流,彼此的感情才會更緊密。」在志工的發想下,社區內的媽媽們帶著小朋友,將花布裁剪成圓形,縫起來之後在打上釦子,不但可當墊子使用,也能夠將釦子扣上,成為盛裝糖果餅乾的盒子。
▲以客家花布縫製而成,既耐用又漂亮的桌墊。
充滿孩童畫作的圍牆與阿明伯的讀冊館,讓這個純樸的農村小鎮增添了不少文藝氣息,社區內的居民也因為基地的成立,彼此之間關係更加緊密,更漸漸讓外出的遊子願意返鄉定居。在協會與志工們的努力下,五塊社區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地方,或許再不久的將來,我們對這裡的認識將不僅止於「黑金剛花生的產地」或「作家蔡秋桐的故鄉」。
延伸閱讀:
【臺灣夢基地】百貨公司旁的沒落小巷 里長伯改裝家裡迎學童讀書識字
【臺灣夢基地】阿嬤憂看不到孫長大 志工用心陪伴讓孩拿獎回家:恁孫真敖!
【臺灣夢基地】三芝小夫妻破除迷思:孩子不是放著,就會自己長大
【臺灣夢基地】點亮農村的光亮 孩子說:長大後想賺大錢,讓更多人幸福
留言列表